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017
“公司研发的镍系催化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以乙烯为单一原料,利用国产化助剂和常规聚合装置及工艺,高效制备出聚烯烃弹性体,成功打破了国外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上的技术垄断。”合肥中科科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煜坤说。
在广西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专为盲人朋友设计的智能眼镜可规划出行路线,将采集的视觉信息迅速转为语音提示,清晰告知障碍物的距离和方向;智能机器狗可精准导航、预警危险,还能灵活执行指令完成蹲坐、越障、物品运输等动作。
扎根北京的三元股份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0.12亿元,同比减少10.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81.18万元,同比减少77.4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表示,赫氏近鸟龙的羽毛和长臂浑元龙的“翅膀”对于恐龙向鸟类的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恐龙向鸟类的演化是一种很奇妙的转变,也已经是进化生物学里生物演变的经典案例。
在应用推广方面,除了将部分智能终端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若干措施》还提出在科学、制造、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建设重大应用场景,省级每年评选不超过10个标杆项目,按不超过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建设具身智能行业基地,搭建公共测试环境、测试验证平台,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聚焦未来工厂、智慧园区、特色小镇、文旅景区、数字街区等,滚动开放不低于50个应用场景,打造具身智能应用“样板间”。
“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22年7月,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博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5月19日电 据中国民航局网站消息,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民航局发布《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国内首部全方位指导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的行业指导文件,《指南》就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系统性的方法指导与建议。
揭开遗址面纱,唤醒丝路记忆。去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岩等6人再次前往哈萨克斯坦,与当地考古工作者开展联合考古工作。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风、光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大规模开发必须依靠水电优异的调节能力。而雅砻江是全国调节性能最好的大型河流,依托基地水电和抽蓄可带动风光大规模开发。对此,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汪小刚指出,“加快雅砻江流域内水、风、光、蓄资源一体化开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激烈角逐,瑞士选手马克思·施泰德(Max Studer)以及澳大利亚选手卢克·斯科菲尔德(Luke Schofield)、尼古拉斯·弗里(Nicholas Free)分别获得男子精英组前三名。女子精英组前三名分别为瑞士名将朱莉·德隆(Julie Derron)、新西兰选手妮可·范德凯(Nicole Van Der Kaay)、瑞士选手尼娜·德隆(Nina Derron)。中国男子选手苗浩和女子选手王斯玉表现不俗,分别获得男子精英组第6名和女子精英组第7名。
宁波博物院典藏研究部助理馆员鲍亦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称为水的主宰,所以古代人就觉得龙是可以改变天气雨晴的变化。通过划龙舟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憧憬,它其实起源于农耕社会对于自然的一种崇拜和敬意,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共通和谐的理念。
韩先生在年初制定了一个目标,计划在2025年培养100名专修人才,但时间进度条即将过半,完成度极低。“目前面临培养周期长、学员专注度不足等问题,学员流失率超70%。”
追溯过往,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几百年来,全球治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全球治理的基础条件。17世纪中叶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欧洲搭建了一个主体和范围有限的地区秩序,确立了主权平等等国际关系准则,为此后的全球治理奠定了秩序基础。但是,受生产力水平、工业化程度、交通运输方式等因素制约,这种秩序尚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属性。世界历史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尝试始于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主体的、涉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广泛领域的全球治理体系得以建立,全球治理实践进入大发展阶段。1990年,国际发展委员会提出“全球治理”概念并很快得到国际认可。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全球性挑战的不断涌现,全球治理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不断增加,全球治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50余名来自海峡两岸的音乐界专家学者、合唱团体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学术研讨、现场展演、互动教学等形式,围绕挖掘畲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合唱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探索两岸在合唱作品创作中的创新路径等展开深度交流。